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,我走进了教室,心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。然而,面对一位刚刚调来的新老师,我的内心却有些忐忑不安。老师的严肃表情让我感到一丝抵触,似乎她对我并不太热情,这让我在课堂上有些不自信。老师初拒后渐接受的过程,正是我与她之间情感与理解的渐渐加深。
在课程的开始阶段,我发现老师对我的提问和表现似乎并不在意。有几次,我主动举手发言,却总是被她冷淡地一笑而过。于是,我逐渐放弃了冒险,选择了沉默。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几周,课堂氛围似乎变得有些紧张,特别是当我看到其他同学积极发言,而我却变得默默无闻。我心中充满了疑惑:难道我真的不值得被注意吗?
一天,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项小组作业。我们需要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,并在全班展示。于是,我和几位同学组成了一个团队。在讨论过程中,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声音,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。后来,听完我们的展示后,老师露出了少有的微笑。这一刻,我感受到了老师初拒后渐接受的变化,也看到了她眼中那逐渐升起的欣赏。
渐渐地,我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愈加频繁。在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时,老师开始对我的观点表示关注,甚至会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,激励我进一步思考。这种转变让我感到无比欣喜。原来,老师并不是对我完全冷漠,而是在观察我,等待我展现出更多的潜力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逐步在学习上找到了自信。老师的态度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她开始主动和我交流,询问我的学习进度,并给予我鼓励。课堂上,我的发言越来越多,老师对我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肯定,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。老师初拒后渐接受的过程,不仅让我理解了她的期待,更让我感受到了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爱。
这段师生关系的变化不仅影响了我的学习,也让我明白了在沟通中,理解与包容的重要。老师的严格并非对我的拒绝,而是对我未来的期望。每当回想起我们从初次的不解,到如今的默契,我心中不禁充满了感激。感谢这位老师,在我最需要她的时候,逐渐看到了我,并给予了我成长的空间。这样的经历,会伴随我在未来的学习及生活中,成为无形的力量。